英國鐘表匠約翰·哈里森
小知識
世界時間腕表的設計前提是“格林尼治時間”(GMT)規則的確立,在此之前,諸多航海家、天文學家、制表師經歷了艱難的探索,先明確了“經度”、然后確定了本初子午線、世界標準時間所在地、時區劃分……才有了能夠起到實際效用的世界時間腕表。
約翰·哈里森測量經度
由于難以找到合適的方法準確測算精度,早期航海活動中都是以緯度來導航,直到1707年的英國艦隊大海難,再度引發了人們對經度導航的重視。
最后解決了這個難題的不是天文學家,而是鐘表匠約翰·哈里森。他將經度這一空間概念轉化成時間概念,也就是說,360度的地球,轉動一周是24小時,那么平均每小時便是轉動15度。所以航船與出發地之間,每相差一小時,就表示它的經度向東或向西移動了15度,再將經度換算成距離即可。所以,經度的測算就變成了拿兩個航海鐘即可解決的問題。接下來要做的,便是制造出能在海上顛簸環境中精準走時的航海鐘表。
這一測算方式背后的邏輯,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突破性意義。1736年,哈里森造出了第一臺航海鐘H1,1760年,他又制成了經過改良的、幾近完美的航海鐘H4。如今,哈里森的H1-4號航海鐘都存放在格林尼治的航海博物館里。
格林尼治時間的確立
1884年,國際天文學界召開會議,正式把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所在地定為本初子午線,也就是零經度,作為對英國在這個領域里所作貢獻的表彰,從而也奠定了格林尼治地方時間在世界時間定義中的標桿。從此,地球被分成了東西兩個半球,世界各地其他時區的地方時間,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為標準,而遇到重大國際事件的發生,無論其在世界的哪個角落,也多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時間來記錄,防止史料的紊亂。